欢迎来到中国绿网.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绿网在线 >> 绿网要闻 >> 省市亮点 >> 浏览文章
宁夏吴忠:“跨村联建共富” 抱团谋发展
时间: 2024年11月27日 来源:融媒体 作者: 记者 张文攀 闫磊 通讯员 刘金
 

中国绿网讯 “袁滩村守着100多亩土地,发展产业没有启动资金,真是急死人了!”“我们补号村集体账上趴着百万元资金,可苦于没地啊,集体经济发展无从下手……”、一个“有地无钱”,一个“有钱无地”。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陈袁滩镇,袁滩村和补号村在发展乡村产业中各自遇到难题,这该怎么办?

陈袁滩镇党委积极行动,组织两村联建抱团,补号村整合399万元资金,袁滩村流转120亩土地,双方合作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采摘园区,种植西瓜、葡萄、西红柿等,带动群众就近务工100余人次,人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60万元。这两个村子结成的“好姻缘”,是宁夏吴忠市实施“跨村联建共富”工程、撬动乡村产业连片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面对乡村产业规模小、链条短、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吴忠市打出组织联建、产业联兴、人才联用、共富联抓“组合拳”,不断厚植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基础。

“我们坚持行政区划、村干部职数、管理体制、自治主体‘四不变’,依托肉牛、滩羊、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灵活组建了20个村村联建、10个整乡联建、5个县域联建产业联合体,覆盖34个乡镇287个村,以组织融合联通了资源、联动了发展。”吴忠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刘双海说。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青铜峡市叶盛镇,如何让强村把弱村带起来、从“一村富”变“村村富”?组织联建拧成“一股绳”,抱团发展!

“择优推选联建村书记、党员干部、龙头企业书记担任产业联合体书记,同步吸纳懂技术、善经营、会营销的联建村、协会、合作社等党员负责人兼任委员,统一规划、采购、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引导联建单位大事共议、要事共决、难事共解,一起壮大产业。”叶盛镇党委书记赵小顺告诉记者。就在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过百万元的叶盛镇蒋滩村,牵手“薄弱村”正闸村,联合注册广联设施专业合作社,整合集体资金280万元,打造400亩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水肥一体化、生物菌肥等领先技术,订单种销高附加值水果,正闸村分红35万元,实现了新突破。

跨村联建,不是随意“拉郎配”。“扭住产业链是关键!”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党委书记王军对此深有感触。黄花菜是太阳山镇的主导产业,过去是农户自己找市场,很难卖上好价钱,尤其遇上行情波动,甚至赔本赚吆喝。为破解困局,2023年,太阳山镇党委组织成立黄花菜产业联合体,整合全镇种植、晾晒、加工、冷藏等资源,按照高于市场价格1至2元保底收购,打造了“太阳萱”特色品牌,直接对接商超销售,改变了产业“小而散”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如今,黄花菜产业已经覆盖全镇11个村,总产值近2亿元,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50余万元。在吴忠市同心县,抱团发展让红葱产业大不一样。“过去各种各的,卖的都是葱苗,收益低得很。有了红葱产业发展联盟,优先收购联建村的红葱,大家还联合注册了商标,上新深加工生产线,生产制售特色红葱酱、红葱粉,产品附加值增了好几倍。”同心县田老庄乡红葱产业发展联盟负责人、深沟村党支部书记马进江说。

据了解,吴忠市以产业联兴塑造优势,针对单一村产业层次低,土地、资金、技术匹配不均衡的现状,摒弃“就村抓村”的旧思维模式,由产业联合体牵头,组织联建单位盘清资产资源家底,通过土地规模流转、产业连片开发等方式集约资源、联通平台、规模经营。如今,吴忠市有肉牛养殖、蔬菜种植、油气服务产业联盟等34个产业联合体,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4600余万元。乡村振兴的根本是让群众富起来。吴忠市还建立“订单+分红”“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脱贫群众、合作社等以技术、土地、自有设备等入股参营,参加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让村民深度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联合体累计辐射带动1.4万名群众人均增收8100元。

在盐池县花马池镇,肉牛养殖产业联合体采取“生产订单+技术服务+集中销售”联农带农机制,为30余户养殖户提供农业政策、技术保障、信息交流服务,培育了“盐州好牛”等地方品牌,户均增收2.1万元,还使用集体收益为120余名70岁以上老人购买“宁惠保”,为74户边缘易致贫户分红9.4万元,持续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村民共得实惠。如今,在“跨村联建共富”工程牵引下,吴忠市设施蔬菜、肉牛滩羊、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逐渐壮大,乡村振兴的基础越来越厚实。

最新更新  
文章排行  
魅力章丘的“地标” 农
彩椒
产品订购
风电成为山东第三大电
莱山加快郝家庄旧村改
帐篷酒店的诱惑:和袋
财政收入增速止落回升
十八大15次提“生态文
南京黑作坊洋垃圾产塑
莫言:奖金买房子是玩笑
 
关于我们 | 合作支持 | 法律声明 | 免责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绿网在线(原中国绿网):中国绿色生态发展的综合展示平台,是中国与全球绿色生态发展的交流窗口,也是国内国际首家“传播绿色发展与多行业互动的综合交互型”网络媒介。本网所有编载、转载、摘录的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的观点,仅用于促进绿色发展与生态和谐的传播交流、信息互动,促进国内国际绿色生态的正能量发展和参考学习;本网所涉及内容,如侵犯了您的版权和隐私,请及时地联系我们删除!本网顾问律师:张学军 韦福田。 (鲁ICP备13003038号)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