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网讯 勾蓝瑶村,位于湘桂之交的湖南江永县兰溪瑶族乡,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瑶族祖居地,至今保留明清时期的民居300多栋,亭榭楼台、社坛戏台散见于寨子里,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可受制于自然禀赋和发展资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2015年,这个由三村合并而来的瑶族寨子总人口2227人,仍有贫困人口626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在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江永县充分借助省民政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作用,充分发挥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激发当地群众的干劲与热情,古瑶寨脱贫致富,展现出新姿态。
以民俗文化体验撬动乡村旅游。2015年春,时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江晓军和队员驱车从长沙一路向南,近7个小时,奔波500多公里,抵达寨子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妇女守着‘一亩三分地’,主要靠种玉米、花生维持生计。脱贫致富,压根就不敢想!”面对省城来的江晓军,时任村主任欧阳明俊直泼冷水,“我们村名气不小,是历史文化名村,但不能当饭吃啊!”可是,在江晓军看来,这种罕见的古村寨还真能“当饭吃”!他和联系本村的县政协主席刘忠华、村两委班子集体商讨,确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
旅游是个产业,不是说发展就发展。怎样在市场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确保瑶寨群众得实惠?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省级非遗勾蓝瑶文化传承人、70多岁的老支书欧阳绪珍站了出来:“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日的‘洗泥节’是瑶寨独有的风俗,舞龙耍狮、歌舞武术、下塘摸鱼,热闹非凡,是不可多得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老支书一席话,让大家找到了突破口。保留村子原貌,打好“洗泥节”这张牌,以民俗文化体验撬动乡村旅游。找准了好路子,说干就干。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引导下,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扶贫政策资金,带领村民们修缮盘王庙、风雨桥、桥头祠等古建筑,新建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步道等设施,继而推出了“洗泥宴”篝火晚会等旅游产品。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寂静的乡野热闹了起来,“再也不能这样穷下去。” (严冬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