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网讯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瞄准医疗卫生事业短板,靶向发力,体现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的新一轮医改一步步扎实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任务已经明确,改革扎实推进。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覆盖50%以上的县(市),次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进入“全面推进”时代。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
从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从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到逐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从加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项项务实举措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同时,也让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惠及千家万户。基层医生是守护好群众健康“第一道防线”。近年来,通过“县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及从卫生院选派医生开展巡诊或派驻等灵活方式,持续充实乡村两级卫生人才队伍。数据显示,2019年为贫困地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1.2万名,向乡村两级支援医务人员9.8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接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基层医疗卫生硬件不断升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截至2019年11月底,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贫困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医疗改革不断走深走实,扩大成效。大城市医疗资源逐渐向农村倾斜,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人才越来越多,软硬件实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让更多人能够就近诊疗,也愿意在家门口看病。”周松勃表示,医疗资源的有序下沉,不仅缓解了老百姓就医难题,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让群众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