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网讯 12月26日,“以前没来水城县菌种场上班的时候,我在家里就是种地养猪,一年的收入刚刚够用,每个月能拿工资的日子是想都不敢想。”正在给菌棒扎孔的贵州省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村民杨全对向记者介绍,现在的工钱每天能有100元左右,做得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杨全对所在的水城县菌种场于2018年6月开始修建,2019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约140亩,菌种场内有58个养菌棚,计划年产1.2亿棒菌棒,目前生产的菌棒覆盖了水城县13个乡镇,是水城县食用菌产业生产菌棒及养菌的主要场地。
走进菌棒加工厂,员工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套袋、菌棒扎孔、菌棒灭菌等工作。“菌棒灭菌后,将其运往自动接种室内进行接种,然后再放进养菌棚进行培养,待长出菌丝以后,就可以配送到各个食用菌种植大棚。”水城县菌种场副总经理杨建祥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食用菌的生产过程。
“菌种场目前是贵州省内产能前列的菌种场之一。”杨建祥介绍,每天在菌种场上班的员工有280人左右,其中贫困户92户,根据工种不同,每名员工每天的工资在80元至100元不等。
菌种场的修建,不仅为水城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香菇、黑皮鸡枞、茶树菇等多个菌种的菌棒,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务工岗位。
位于水城县姬官营村迎新组的食用菌基地,由水城县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于2019年8月投资建成,今年39岁的姬官营村村民吕田美从基地建好后就在这里务工,她告诉记者,目前采菌工作是按照4角钱一斤的价格计算,每天她都可以挣80元左右,村里每天一起来基地上班的人有30人左右。
近年来,水城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当地还依托“三变”改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大户+农户”“党员+示范+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
“水城县气候条件优越,四季皆可出菇。”水城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专班组长龙挺介绍,为了提高竞争力与产值,菌菇生产注重差异化、特色化,主打的菌菇种类主要以黑皮鸡枞、茶树菇、羊肚菌、姬菇等中高端产品为主。
截至目前,水城县建成种植基地28个,占地面积约3050亩,建有出菇大棚3377个,并配套建设了双水以朵冷链物流中心、经开区泡沫塑料筐厂和有机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