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绿网讯 兰陵代村地处沂蒙山区西南,是建村于东晋初年的千年古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还能上缴爱国粮100多万斤,是“农业学大寨”红旗单位。然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却因未能跟上时代发展而陷入衰败停滞,1998年,该村人心散、治安乱、环境差,全村负债380多万元,曾经的先进村,变成了全县出名的落后村、上访村,进入了低谷。
1999年4月,该村成立了新的村两委班子,王传喜临危受命,刚接手时,债务缠身:“我是4月13日当选的村主任,只隔了一天,4月15日就开始接传票。在后面的一两年间,我出庭100多次。当时的代村,不光‘三提五统’收不上来,还因为欠缴水电费过多,经历过‘三伏’天断电的窘境”。王传喜回忆说,我们制定了分期分批还款计划,加上诚恳的态度,再注意一些工作方法,一年下来,账虽然没有还清,但矛盾总算是缓解了。此后几年时间里,我们分期分批,分轻重缓急地把账还清了。
旧村改造,是攻坚克难而又漫长艰难的过程。王传喜说,我们的拆迁之路历经十年时间,一直是小步快跑,一步一步地来,一片一片地拆,总共拆了20多片。2006年,在摸索中启动拆迁;2008年,开始成片地拆;2010年,开建商城;2012-2013年,连续成片地拆;2014年拆完;2015年,代村百姓全都搬进了楼房。代村在没有占用一寸耕地建房子的情况下完成了整村旧村改造,并且还腾出来几百亩的建设用地,实现了零占地、零违章,零投诉。
“代村的大面积旧村改造,一直坚持‘严格规划控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分期实施改造,建设宜居家园’的目标,十几年间,代村群众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水电气、有线电视、宽带一应俱全,学校、广场、医院这些公共服务设施非常完善。与此同时,代村还留出300亩的建设用地,应对未来50年新增人口的居住需求。”王传喜自豪地说。
“2012年,我们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国家农业公园,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丰收。”王传喜说,我们集体的项目是集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制等几种形式,村企合一。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代村比较大的资源、项目由集体去操作,按照市场规律企业化运作,然后通过分红、补助等形式反哺村民,惠及每一位群众。目前,代村每年向居民统一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统一发放住房补贴,统一支付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统一安排60岁以上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统一实行居民子女助学奖学制度,逐步解决了群众就业、教育、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
“我们率先实现了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幼有早育、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帮扶的目标’,我们要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以及群众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面对采访,王传喜论及小康,如数家珍,据称今年全村的各业产值可以超过20个亿,村集体的可支配收入过亿元,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