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绿网讯 淮南建设全球单体最大的漂浮电站,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在皖南营造出绿水青山,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荣获“2017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六安也在建设淠河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我省各地纷纷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安徽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去年12月,中国三峡集团三峡新能源公司安徽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该电站是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之一。
据了解,该电站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项目总装机容量150兆瓦,2017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2018年5月将实现全部并网发电,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530公顷,年节约标准煤约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95万吨,减少森林砍伐约5.4万立方米。据了解,与传统光伏电站相比,漂浮式光伏电站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水面漂浮体上,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减少水量蒸发、漂浮体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同时水体对光伏组件及电缆的降温冷却可明显提高发电效率。据介绍,漂浮电站让淮南市从采煤沉陷区变出“财富”,把发展方式由“黑色”变成“绿色”,既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型。
记者从合肥市林园局了解到,2017年,该市完成植树造林6.39万亩,其中新造林3.45万亩,合肥还全面完成228.8公里新建森林长廊任务,其中森林示范长廊65公里。过去一年,合肥新建提升公园游园、街头绿地62个,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还荣获了“2017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了让林业生态发展保护机制加快完善,合肥在全省率先推进“林长制”。合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合肥不仅每条河流有“河长”,在创新性实施“林长制”后,根据《合肥市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合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国有林场、重要生态廊道、城市重要公园、重点水源涵养林六大生态区域实行“林长制”,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
目前,全市编排“林长制”重点项目199个,总投资78亿元,包括大蜀山森林公园在内的22处重点生态项目都有自己的“林长”。到2022年,合肥的森林覆盖率将达28%,森林蓄积量800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1%,绿化覆盖率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同时,合肥也将建立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5年内完成造林20万亩,并新增10个省级森林城镇、100个省级森林村庄。2017年12月,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017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结果显示,淠河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成为六安市首家“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