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新媒体专电:连日来,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空气“重污染”。16日北京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受弱冷空气影响,17日,北京空气质量为“1级优”或“2级良”。然而,北京及周边省区市遥感影像图显示,在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等地区,大片灰霾区并未缓解。18日,重污染在京津冀鲁卷土重来。
尚未进入采暖季,重污染缘何频繁来袭?对此,新华社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专家指出,连日“霾锁”华北多省市,是“人为排放总量过大”叠加“不利的气象条件”。据河北省环保厅介绍,今年进入秋季以后京津冀地区空气对流条件差,运动减弱,空气结构趋于稳定,低空偏南风明显多于常年,暖湿气流向华北输送,逆温层发展加强,湿度加大,地面维持弱气压场,污染物更容易累积。
“逆温是重污染发生的气象诱因。”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工程师王步英介绍,夏季近地面温度较高、上层空气较冷,形成“下暖上冷”的温度分布,底层的热气流会抬高、上升,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而秋季天气系统趋于稳定,垂直方向易出现“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对流和垂直扩散。“南风是华北雾霾的助推器。”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桂海林说,秋季风速较小,污染物横向难以扩散,凡遇偏南风,南部区域的污染物会在风力的作用下,向北输送,甚至堆积在山脚下,重污染便跑不掉。
河北省环保厅介绍,华北平原三面环山,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的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一线近地层经常维持风场辐合线,极易造成污染物的混合积聚,使污染程度加重。专家同时指出,重污染天气频发从表面上看是不利气象因素造成的,但实际上还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过大、污染排放强度过高。
环保部16日公布的针对“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察结果也提出,北京市重型柴油车、车龄较长出租车问题突出,外地进京车辆污染严重。运行里程超过30万公里的出租汽车排放超标率达到80%-90%;外地进京车辆污染严重,50%以上进京或过境外地重型车辆无法达到绿标车排放水平(国三排放标准以上),这些车辆每车排放量相当于200多辆国四小轿车。
尽管北京市不懈的减煤、搬迁、关闭工业,令污染物的头号贡献变为“机动车”,但是就京津冀而言,煤炭仍然是头号污染源。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年消耗燃煤约4亿吨。其中,北京有1200万吨燃煤,全市优质能源占比超过80%。对河北省而言,八成的能源消耗来自煤炭。“散煤的使用对北方地区采暖季污染有重要‘贡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雷宇说,根据清华大学研究,京津冀地区PM2.5主要来自工业和民用,其中,冬季由民用主导,占到将近50%,最主要就是“散煤燃烧”的贡献,而其他季节由工业主导。
根据气象部门预计,此次雾霾过程将在20日前后解除,20日至25日北京空气质量可持续维持良好水平。专家们指出,应对雾霾的关键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面对“天公不作美”的不利气象条件,在强化减排上应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