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绿网.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城市要闻| 区县看点 | 绿色园区 | 三农在线 | 焦点访谈 | 生态旅游 | 卫生环保 | 人文艺术  
绿色城镇| 绿企风采 | 金融保险 | 绿色科教 | 绿色城建 | 物流商贸 | 家居美食 | 绿色供求
当前位置:绿网在线 >> 北京绿网 >> 绿色城建 >> 浏览文章
北京:开放街区通州先行 建设体现新理念
时间: 2016年02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作者: 记者 陈新洲 孔祥鑫 丁静
 

 

    目前,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其中行政办公区起步区的土建工程已经进场施工,中心商务区的建设也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包括园林绿化、水务等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都在逐步进展当中。一两百米宽度的适宜街区、15分钟都市社区生活圈、与中心城区半小时的便捷联系……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通州,正向着国际一流的宜居城市示范区目标稳步迈进。通州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不仅肩负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重任,更适逢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历史机遇。这些理念和要求将指导通州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未来的通州将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如是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窄马路、密路网、开放街区的理念在城市规划领域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我们在规划实践中也一直努力贯彻这一思想。北京市规划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这一理念对于改善大城市病、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将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进行试点。在通州行政副中心的规划编制中,规划建设的街口间距大约在一两百米,形成适宜的街区尺度。业内专家表示,推广街区制在于促进公共资源共享,增强社区活力。街区制首要条件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健全。通州副中心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低于中心城区。增加中小学、医院、文化体育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黄艳说,同时,构建完善实用、便捷舒适的都市社区生活圈,在15分钟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配备优质、完善的基本服务功能。在增加公共空间方面,通州将建设亲近宜人的公园绿地、充满活力的城市广场,营造具有生活气息的街道空间,提高公共空间的覆盖度、丰富度、可达性和共享性,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10分钟到达公园。

  我们正在加快推进通州副中心和市行政办公区的相关规划工作。黄艳说,高水平不仅要体现到行政办公区的规划建设上,更要体现到整个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上,突出绿色、宜居、人文、智慧发展,注重创业就业与居住功能均衡,加快形成内涵集约的发展模式。内涵集约的发展模式要求通州的规划建设中首先要练好内功,打造和谐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自古就有九河下梢之称,绿色发展具有先天的优势。结合水系构建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示范区;依托现有平原造林和水系廊道,建设大面积的环区生态林和湿地公园……为了打造清洁水环境建设和海绵城市的典范,通州正大力治理提升水环境。围绕运河塑造城市景观,恢复京蓟段运河的通航功能,使之成为文化之河、历史之河、文明传承之河;以环球主题公园为契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服务区,组织国际活动,促进国际交流……北京正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建设副中心,塑造开放和人文的城市精神。

  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共生发展是通州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价值,发展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多元文化,使通州成为体现国际水准、中国特色、通州韵味的文化展示平台。黄艳说。东部紧邻河北廊坊北三县;距离河北廊坊市中心约40公里,距离天津武清区约58公里……通州副中心位于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在北京市域内的交汇点,恰似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一条纽带

  推动副中心与中心城的协调;促进通州与其他郊区新城的协调;加强北京东部与河北廊坊的协调……协调的理念贯穿通州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始终。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明确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背景下建设通州副中心,有利于调整单中心的空间布局,构建一主一副的城市空间格局,减少中心城区的向心引力。黄艳说,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在北京东部地区,促进副中心与顺义、亦庄、大兴、平谷、怀柔、密云等郊区新城及廊坊市北三县等地区协调发展,也将促进北京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完善。

最新更新  
文章排行  
魅力章丘的“地标” 农
彩椒
产品订购
风电成为山东第三大电
莱山加快郝家庄旧村改
帐篷酒店的诱惑:和袋
财政收入增速止落回升
十八大15次提“生态文
南京黑作坊洋垃圾产塑
莫言:奖金买房子是玩笑
 
关于我们 | 合作支持 | 法律声明 | 免责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绿网在线(原中国绿网):中国绿色生态发展的综合展示平台,是中国与全球绿色生态发展的交流窗口,也是国内国际首家(唯一)“绿色多媒体传播与多行业综合交互型”网络媒介。本网所有编载、转载、摘录的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的观点,仅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和谐的传播交流、信息互动,促进国内国际绿色生态的正能量发展和参考学习;本网所涉及内容,如侵犯了您的版权和隐私,请及时地联系我们删除!本网顾问律师:张学军 韦福田。 鲁ICP备13003038号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者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