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青岛51% 的人群经常参与运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体育产业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打造3至5个国际一流体育赛事……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46号文件,2016年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据此意见,青岛确定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公益性与市场化协调发展的服务体制与机制。
《意见》突出发展目标导向,细化了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基地建设、体育服务、特色体育与传统体育五大发展目标体系。从要求来看,到202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公益性与市场化协调发展的服务体制与机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比例达到51.5%,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的比重超过50%,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打造1至2个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品牌,3至4个国内知名体育品牌,争取2至3个体育企业上市,培育3至5个国家级或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打造3至5个国际一流体育赛事和2至3个国家级或区域性品牌赛事,逐步将青岛市打造成为国际休闲体育和海上运动知名城市。
《意见》特别指出,要大力发展帆船、游艇等海洋体育竞技、休闲和观赏类项目,打造西起胶州湾西海岸、北至即墨市滨海的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带。在大沽河两岸发展自行车、轮滑、徒步、垂钓、露营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南起大沽河入海口、北至莱西市的休闲体育产业带。依托崂山、大小珠山、大泽山等山体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修建市民健身公园、登山健身步道等设施,积极发展登山、攀岩、野营、滑雪等项目。
此外要按照全民健身需求,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改造升级现有体育场馆,扩大面积,完善功能,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还要以承办2018年第二十四届省运会为契机,推动体育场馆建设,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充分运用“互联网+体育”模式,建设网络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补贴等形式,推进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规划建设1~2处大型足球公园或训练基地,满足职业队训练、业余队联赛、青少年训练和市民休闲运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