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分布中心,湿地资源丰富且脆弱,近年因湿地保护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人为开垦破坏占用等原因,原生态自然湿地面临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等“生存困境”,亟须加强保护与管理。
据调查,目前贵州湿地面临“一少一低”的严峻形势,一是湿地总面积约为315万亩,在全国偏少;二是湿地率低,仅为1.19%,远远低于全国5.58%的湿地率。
人为侵占导致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据贵州省林业厅调查统计,十年来全省自然湿地面积减少22.05万亩,减少率8.86%,加上人工建造的湿地,“一消一涨”使全省湿地总面积仍减少10.2万亩,减少率3.14%,另外还有约50万亩的湿地受到威胁。草海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构造湖,因人为放水排干、开辟农田等原因,草海水域面积减少了20多平方公里。而松桃、龙里、都匀、赫章等地的一些天然泥炭沼泽湿地,则被一条条人工开挖的沟壑将水放干,湿地变成了荒地。
工农业污染导致湿地水质下降。在黎平县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记者看到湿地下游污水横流,河边一家农家乐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湿地。
物种侵入、过度采集捕捞也造成湿地功能退化。“近十年来,我们发现了7种外来植物的入侵,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 贵州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邓伯龙说。另外,在龙里、花溪等地,由于商贩大量收购泥炭藓,使贵州每年的泥炭藓出口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无序和过度采集导致一些泥炭藓沼泽湿地退化为旱地。
近年来,贵州核实了6218块湿地斑块,建立了全省湿地资源数据库;并建立了30处国家湿地公园(28处为试点)、4处省级湿地公园;划定315万亩“湿地生态红线”,已初步构建起湿地保护体系。但在湿地保护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