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曾任三部(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翰林院长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纪晓岚的授业恩师。山东诸城(今属于山东高密)人。一部史诗,一段传奇——刘统勋,清朝唯一得谥“文正”的官员,他清正廉洁,他刚正不阿,他勤政为民,堪称臣子楷模。
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在清朝的政治体系中,监察体系的最高官员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俗称“总宪”乾隆六年(1741),刘统勋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任“总宪”一年后,他以无所畏惧的气概,上了两份耸动朝野的,搏击朝中两位朝廷重臣——根基深厚的三朝元老张廷玉和红得发紫的满洲勋贵讷亲的疏奏。这份疏奏,把刘统勋的形象定格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
在疏奏中,刘统勋请求皇帝遏制这两位宰相的权力,他大胆指出了朝廷在用人方面存在的弊端。首先是张廷玉的朋党问题,张廷玉(雍正帝遗诏身后配享太庙的顾命大臣)是康雍乾三朝老臣,“遭逢极盛,然而晚节当慎”。当时,安徽桐城张氏家族通过科考、荐举、袭荫、议叙等形式,入朝为官者有19人之多,就连张氏的姻亲桐城姚氏也有子弟10人在朝为官。他建议在三年之内除皇帝特旨擢用外,张氏亲属子弟“概停升转”,以“保全”三朝老臣的清誉。尚书公讷亲当时还很年轻,却“综理吏、户两部。典宿卫,质中书,兼以出纳王言,时蒙召对”,兼职过多,权力过重,且不懂得心怀谦虚,集思广议。请求皇帝加以训示,使之能够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乾隆帝着意培养讷亲,是为使之成为日后取代鄂尔泰的合适人选,当然不会削减讷亲的职位;乾隆帝有摆脱前朝顾命大臣的阴影的打算,但他现在还不想马上动张廷玉。所以,乾隆帝拒绝了刘统勋的要求。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今既有此奏,则二臣并无声势能箝制僚寀可知,此国家之祥也。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於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大学士张廷玉亲族甚众,因而登仕籍者亦多。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於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今见此奏,益当自勉。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侯朕裁定。”不久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他的刚正不阿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当时,江南河道工程的总负责人是大学士两江总督高斌,在雍正朝高斌就是江南河道总督,同时他也是乾隆帝慧贤皇贵妃的父亲。此时这位治河能臣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高斌虽然本人清廉不贪,但是其属员却放肆地侵吞帑银、偷工减料、贻误工期以至酿成决口的重大事故。刘统勋经过深入调查,了解真相,将情况如实向乾隆帝汇报。乾隆帝遂将高斌及其副手张师载以失察罪名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