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本市经济增长贡献超七成来自“高精尖”产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1.8%……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今年本市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经济结构高端化特征显现明显,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年增长7%左右。新常态下,全市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一至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预计全年增长7%左右,符合年初预期目标。在居民消费价格方面,1至11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1.8%,涨幅为近5年来同期较低水平。市统计局综合处处长庞江倩分析,今年本市服务业增势明显,工业增速则缓中趋稳。一至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为近4年同期最高。1至11月,全市实现市场消费总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34.8亿元,增长6.9%;实现服务性消费7460.6亿元,增长10.2%。和欧美相比,本市的消费提升空间还很大。
金融业成为服务业第一大支柱产业。评价经济运行的好坏,不能只看速度,更要关注结构。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夏翊介绍,一至三季度,本市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7.5%。特别是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9%,成为服务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比2014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这些“高精尖”产业中亮点频出。如本市“新三板”挂牌企业从年初的1572家增加到即将突破5000家,挂牌企业数量超过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特别是其中69%为小微企业,65%为高新技术企业,96%为民营企业;本市互联网金融比较活跃,企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四成以上;北京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最广的城市等。
同时,结构调整也让本市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科技活动人员呈现较快增长,1至10月,中关村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同比增长20.6%,增速同比提高18.7%。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行业从业人员增加较多,增量占到全市从业人员增量的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