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周圣富(中),外出打工10年后,返乡创业,成立了两个公司,另有6家公司为其代工,建成了3个网络分销平台,有2000多个网络分销商,每年能卖出他的公司生产的七八十万件格子衬衣;周圣富是重庆市开县人。开县被誉为“华夏打工第一县”,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外出打工。2000年,开县提出“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每年都有超过1万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目前,开县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经济实体已近3万户,投资总额超过275亿元,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昔日的“打工第一县”正逐步变身为“返乡创业第一县”。
数以十万计的重庆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数北京人并不知道,京城800多家“成都小吃”,90%都是重庆市开县人开的。这些开县人中,相当比例是——或曾经是——农民工。今年46岁的谢世洪,曾是这个行业的风云人物。而今,这名前农民工早已鸟枪换炮,试图在高科技领域分得一杯羹。他和合作者创办的重庆开县特飞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航空特殊动力材料,得到国家发改委“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支持,获得了轻型航空发动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和应用等50多项发明、130余项外观设计、220多项新型实用专利。他们开发的双转子回转式容积泵,目前正在申请国际专利。很难想象,农民工也能“玩得这么嗨”。农民工是近二三十年一个重要的时代符号。他们背井离乡去干最苦最累的活,收入却一直维持在城镇职工大约一半的较低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7亿人。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数以十万计的重庆农民工投身于返乡创业的洪流之中,试图创造自己的时代,他们正昂扬地向上游动。
北京“成都小吃”店主玩转新科技。2002年,开县人陈代利在北京第一个以“成都小吃”开店并赚了钱,这让在北京的开县人备受鼓舞。那时候,重庆和四川在很多人的眼里都“傻傻分不清”,做生意的人也懒得厘清。于是,重庆开县人开的“成都小吃”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谢世洪也向亲戚朋友借了20万元,在北京西站附近开了家近百平方米的“成都小吃”。生意红火,每天的流水有6000多元,可是,“非典”不期而来,一下子没了食客,只得关门。30天后,转机出现,政府鼓励大家多外出,谢世洪把重庆的大排档移植到京城,新鲜的吃法让“成都小吃”再次爆满,营业到凌晨3点,“有时实在撑不住了,还得赶人走”,每天的流水达1万多元。每当他去银行,大家都知道“谢老板又存钱来了”。这一时期开“成都小吃”的开县人80%都赚了钱,买房买车的都有。2007年8月,在京的800多个开县小吃店老板加入新成立的开县商会。邓文忠任会长,谢世洪等任副会长。一次偶然的机会,谢世洪在一次接待中结识了程中云,两人在“做飞机项目”上一拍即合。他们的公司开发出世界首款超轻型、可折叠的水上动力冲浪板——TFDL-90型特飞虎鲨。与目前市面上动辄七八十公斤的“大块头”相比,这款可以拎着走的动力冲浪板是全球最轻、动力强劲、可折叠、便于携带的颠覆性产品,已获得数十项专利和CE等多项专业认证。
打工仔创办的鞋厂销到了国外。开县是闻名全国的“打工第一县”,全县170万人口中,近7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十二五”期间,开县每年都有超过1万多名打工仔、打工妹返乡创业,创办的经济实体已经超过2.7万户,投资总额超过275亿元。42岁的肖华---曾经的“打工仔”如今拥有一家鞋业公司的一半股权,而该公司的资产超过1亿元。1991年,19岁的肖华离开家乡,去福建晋江鞋厂打工,靠勤奋好学做到了销售经理,每月能有两三万元收入。他由此挣得第一桶金。在那个年代,七八十万元的积蓄已经足以为更大的梦想搭上起跑器。1998年,外出7年的他回到家乡,希望从正在推进的三峡迁建中找到机会。他承包了开县橡塑公司的一条生产线。在企业整体改制时,他和志同道合的下海青年杨勇一起,买下整个公司,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成立了勇华鞋业有限责任公司。
激越的年代,产生出激越的梦想。位居西南的开县则为他们的梦想提供了孵化的温床。“在老家,人脉、政策都有一定优势,比如有三峡后期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其中一些政策在沿海地区是无法享受的,土地价格也更低,”肖华说,“这让我们能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都是自己做。” 肖华说,每年12月6日至次年1月6日,邀请销售商来公司开会,将来年需要的品种和数量确定下来,支付定金后,公司按计划生产,“经营风险也不大。”公司早已站稳脚跟,有了好口碑。产品定位于中低端,在这个长尾市场里,每双鞋带来的利润很低,但积少成多,仍能累加出极其可观的数额。几年发展下来,公司日渐壮大,现有资产1.0157亿元,去年生产了800多万双鞋,其中,大约8%被出售到西亚和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