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的变化,往往折射出新趋势。春暖桃花开,在有着“中国桃都”之称的山东省肥城市,却是一番新气象。一是街头的外地车多了,客商多,找项目、上项目;游客多,赏桃花、游乡村。二是机关干部动起来了,全市上下深入开展“转型升级推进年”活动。
3月10日至27日,山东肥城先后派出9支队伍,分别到省外的江浙、吉辽、京津冀和省内胶东地区共44个县市区,深入考察学习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10多个领域的先进经验。一路看,一路想,一路听,真切感受到了先进地区竞相发展的火热气氛,也体会了肥城新常态新作为的信心和决心。肥城市委书记张成伟说,此次长途“拉练”, 学人所长,拉升标杆,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学以致用,抓住关键,理清了加快发展的用力点;学有所为,激发干劲,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常绪扩表示,各个领域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思考,学树标杆赶先进,提升境界某发展,大家今后的目标更明确,心里更亮堂了,信心更足了。
境界高了,标准高了,新常态发展的结果大不相同。
肥城经济结构重化特征明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是肥城的唯一出路。“一个城市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看产业,产业决定城市。”张成伟说。一旦明确了目标、选准了路径,就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瞄准一流、一步到位”。肥城深入实施产业升级“四项计划”,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肥城筛选150家科技创新企业纳入省“育苗扶壮”工程培育计划,铺开105个技改扩能项目。瑞泰公司柴油车尾气处理用纳米分子筛项目被列入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专项,云宇、泰鹏、联谊等7家企业的12个项目列入2014年山东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新产品名单。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2家,其中173家主营收入过亿元、27家过10亿元,八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1.7亿元、增长1.2%。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达到96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9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7.56%。
目前,肥城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5家,富世康被农业部列为第三批全国主食加工 业示范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70家,发展家庭农场306家,带动农户10.7万户,流转土地21.8万亩、占总面积的26%。服务业也成肥城经济转型升级扛鼎之作,富世康、新合作等10大服务业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8亿元。去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1亿元。投资60亿元的春秋古城齐园鲁园北区建成开放,投资5.5亿元的翦云山分时度假区、晒书城玉皇阁等项目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