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山东青岛县域经济的抢眼表现堪称“现象级”:2011年,全省县区地方财政过40亿元的5县区“光荣榜”上,身为全省发展龙头的青岛,尴尬地榜上无名。随后,青岛县域经济启动“赶超发动机”,始终以高于全市、全省1至2个百分点的增幅高歌猛进:2014年,全省地方财政县(市、区)前五强,青岛独占四席;全省116个县生产总值排名,即墨占据榜眼,胶州平度莱西分列第五、六、二十位,青岛的四个县级市全部入围全国百强。
“县域强则城市强”,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结论。事实也的确如此:青岛县域经济的突飞猛进,体现的是决策者对“城市强县域必须强”这一发展逻辑的清醒认识和重点着力,是近几年青岛实施“全域统筹”发展战略升华的直接产物,也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标识。
胶州湾畔的胶州,处于青岛三城联动“品”字形格局的核心位置,青岛中心城区的重新构筑,使全国八大机场之一的4F级胶东国际机场花落此处,胶州的发展也由此境界大开: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与中航集团打造百亿级航空产业基地,加上与之前的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枢纽、全国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示范区等优势结合,一个新的千亿级物流产业呼之欲出……胶州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立新说:这一布局,至少能在经济体量上“再造一个胶州”。
一个大项目的布局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一个产业聚集区就是一个发展新高地。这样的场景,几年来在青岛县域成燎原之势:设计产能60万辆的德国大众商用车基地落户即墨龙泉,带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将形成令人惊叹的三千亿量级汽车产业集群;抓住城乡统筹“牛鼻子”,对流域面积占青岛市域总面积一半的大沽河进行全面治理,辖区流域范围内50个镇、240万人口旧貌换新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反复强调:相较国内同类城市,地域海域比较广阔是青岛一个很大的本土优势。伴随着县域在全市经济版图的大显身手,这一优势正迅速“变现”:基础设施方面,全市陆续完工、开工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城际轨道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县域的发展承载能力脱胎换骨;产业布局方面,全市21个经济功能区,10个落子县域,蓝色硅谷、红岛经济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板块巨大的牵引作用全面显现,青岛县域正在“全域统筹”开启的新纪元中加快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