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胶州市投入7.7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幼儿园22所、农村中小学21所,铺集、里岔、马店、张应、胶东、李哥庄六大农村教育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所有新、改、扩建学校均达到青岛市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推动设施配备提档升级。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班班通”建设工程,安装“班班通”2132套,覆盖全市每一个班级;投入3200万元,实施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全市中小学实现了“千兆到桌面、校校有网站”;投入540万元,实施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为80多所农村中小学配备图书75万册,农村生均图书册数达到31册;投入171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改造实验室及专用教室330个,改造后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推动操场改造提档升级。启动“农村学校操场塑胶化工程”,采取镇处投一点、教体局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建设方垫一点的方式,历时3个月,累计投资3600万元,新建塑胶操场40个,建设面积达22万平方米,全市108所中小学操场全部实现塑胶化。
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胶州市设立650万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资金,用于农村教师全员培训、教育科研和对外业务交流。坚持引进来,举办“胶州教育论坛”,先后邀请了22名国内外教育名家来胶讲学,5000余名骨干教师“零距离”向教育名家取经;坚持走出去,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资源培训平台,开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全年1200名中小学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提升农村教师理念。建立城乡教师流动长效机制,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首批组织200名城区名师到农村支教、23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挂职;统筹财政资金,按照支教人均每月800元、挂职人均每月300元的标准进行专项补贴。同时,开展名师联家乡“三个一”活动,要求胶州市级以上名师每学期回家乡出一节示范课、做一次专题讲座、带一名好徒弟,活动开展以来,已有98名教师参与,累计为农村中小学送讲座、示范课等296节次。加大激励政策倾斜力度,激发农村教师活力。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职称评定、干部选拔、评优选先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明确规定在各项评优选先中,农村教师评选比例要达到70%以上。在全市农村教师津贴和班主任津贴普提的基础上,通过在有条件的镇处增设人均300元的农村教师津贴和人均400元的农村班主任津贴,在所有农村镇处开通教师班车等措施,有效吸引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激发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