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同仁堂40种药品被曝含有朱砂的消息后,中药的安全性再次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如何安全服用中药?如何在西药盛行的当下,让中药发挥最大价值?近日,记者专访了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张永清教授、山东省中医院药剂科张学顺主任,对有关问题作了探讨。
记者:大众健康:近期,一系列中成药被曝出重金属含量超标,中药的毒性再次引发关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张永清:中药的毒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药用生物自身为适应外界环境而合成与积累起来的次生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既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可能也会对人体产生毒害;另一类是指药用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吸收积累,或在种植、养殖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的不合格造成污染,或者矿物药自身组成中就含有等,致使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含量过高,这部分“毒”,对病情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对身体有害。
记者:人们对于中药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中药相对于西药来讲,安全性高一些,副作用小一些,但并不是说中药没有毒性,或没有不良反应。有相当一部分中药也是有毒的,并且部分种类毒性非常大,例如,生半夏、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等。中药分为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类,每一类中都有毒性药材。大众健康:中药“有毒”,为什么还要使用?
张永清:从根上来讲,中药的毒性和我们平常所说“有毒物质”的毒性是不一样的。“是药三分毒”,中药就是靠这个毒性“以毒攻毒”去治病的。市民需要树立一个观念:传统意义上的中药毒性和现代概念上的毒性是不一样的,不必惊慌。
记者: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有它的独到之处。既然一种植物、矿物或动物,能够作为药物使用了数千年,说明它的毒性并不可怕。我们应该利用某些中药毒性的特殊性,研究其药效机理,提高治病效果。中药“毒性”关键在用,大众健康: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记者:中国幅员辽阔,同一中药品种,产地不一样,生产周期不一样,气候条件不一样,其品质就不一样,自然就影响了其临床治病效果。在古代,中药基本都来源于野生资源,而现在90%以上的大宗中药都是通过人工种植来满足需要的。在人工种植的情况下,农药、化肥的施用对中药品质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永清:中药含有重金属,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种植中药的土壤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导致中药被动吸收;另一个原因,土壤中的重金属不超标,但某种植物具有富集周围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特性,在生长过程中就会吸收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导致重金属超标,这种情况也比较普遍。此外,中药材市场中还有一些以假乱真、掺杂使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记者:大众健康:在中药的使用中,我们是如何保证中药安全性的?
张永清:从一定角度讲,中药不在于有没有毒,而关键在于怎么用。合理使用中药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中医讲求因病施治,中药的使用要根据病情,由大夫决定。
②大夫和病人都要明确中药的治疗剂量和会导致中毒的剂量,确定两者之间的量差,不要过度用药。
③中药通过炮制可以起到减毒、控毒作用,通过浸、漂、炒、烫等让大毒变小毒,小毒变无毒。炮制方法正确与否,也是影响中药毒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用药时间长短与中药的毒性也有关系。例如,王氏保赤丸是治疗小儿吐泻发热、四时感冒的传统中药,一般孩子服用三到五天病情就会好转。但若长时间、大剂量服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