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中国是农业大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县域经济高层发展论坛”上,相关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县委书记就“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美丽村镇建设”展开讨论,认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破解资金投入、环境整治、农房建设管理、就业、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五大问题。
贵州省龙里县县委书记胡志峰在论坛上表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资金投入需要加强。
云南省泸西县县长段颖表示,对于像泸西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一定要到位。“虽然中央对我们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大,给了很多的配套资金,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压力,地方财政要拿出资金来配套,可是这个配套资金从哪里来?对于我们来说确实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她还表示,农民不一定都要进城,城镇化以后,一些农民住进了高楼,把补偿给他的钱拿去买车、消费,过一段时间,全部消费完,转过来找政府,要求吃低保,政府只能把这些人养起来,这样的城镇化就失去了意义。“只能通过让他们就业,一产、二产深加工,到工厂打工,能够有稳定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另外发展乡村旅游,自主创业,通过就业和创业的方式,让农民有收入,有事情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表示,农村人居环境差目前很普遍,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亟待解决。他表示,目前我国农村村庄收集垃圾的比例只有1/4,3/4的村庄垃圾是自然堆放,造成垃圾围村。农村污水处理率更低,只有7%,93%的生活用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河流、沟渠。同时,赵晖认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不到位,大量的农房建设,使原来的田园、村庄的格局受到影响,造成村内拥挤,并向村外无序蔓延。农民收入比较低,生活不是很富裕。这些问题都是美丽乡村建设要解决的难题。
浙江遂昌县县委书记杜兴林表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并不是让绝大部分农民都进城,应该让想进城、适宜进城变成市民的农民进城,不适宜进城的留在农村会更好。当前,广大农村和城镇、城市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包括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其背后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支撑、产业支撑、收入支撑。所以说,能够进城则进城,留在农村的,则应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建设中心镇、中心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村、乡镇收入。
在论坛上,来自安徽泗县、广西阳朔县、江苏高淳县的官员还谈到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古村落及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他们认为,不能让古村落、文化遗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慢慢消失,应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并挖掘其商业价值。
尽管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还面临不少难题,但在各地的实践中也不乏亮点。在论坛上,浙江省安吉县县委书记单锦炎向大家介绍的美丽乡村建设安吉模式受到专家的肯定。据单锦炎介绍,2007年以来,该县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五年多来,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民幸福”四个方面要求,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187个村中已经有179个村庄达到“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民幸福”的标准,建成了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96%。“我们的体会是美丽乡村建设,不光要重环境优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以及基础设施保障,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才是最重要的。”单锦炎说。